老人生日不能隨便過,“壽有三不過,後代福氣多”,三不過具體指什麼?

2024-03-21 - 文:tan

一年一度的生日,是每個人幸福開心的日子。無論是自己或者是家人生日,都免不了在一起慶祝一番。
尤其是家中的小孩,一聽到有人過生日,就興奮得不得了,可以吃生日蛋糕,還可以唱歌吹蠟燭等,簡直是一件無比開心快樂的事情。
隨著時間的流逝,孩子是一天天的長大,可是作為父母來說,就在一天天的變老了。
我們自己過生日,或者給老人過壽,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。就有這樣一句俗語:“壽有三不過,後代福氣多”,那麼究竟是指哪“三不過”呢?你覺得有道理嗎?

1、父母健在不過大壽
自古以父母為尊,民間有“尊親在不敢言老”的說法,即便是自己也年到六旬,但在父母心裡我們依舊是“孩子”,不能在父母面前說自己老了,讓父母安享晚年是晚輩最應操心的事。雖然自己年過60歲,但只要父母還健在,就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。
從這個角度看,只要父母還健在,即便做兒女的也年到六旬,兒女們是不宜過60歲大壽的。
因為兒女的生日就是父母的“苦難日”,尤其是母親。過去醫學技術落後,母親懷胎十月到分娩,嬰兒誕生的過程是非常艱辛和痛苦的。
如果在父母健在的情況下,給自己過60歲大壽,容易引來街坊鄰里的非議。
2、七十三和八十四不過大壽
眾所周知,過大壽一般都是取整數的年齡過,六十、七十、八十等,因此在一些非整數的年齡儘量還是不要過壽,尤其是七十三、和八十四,這兩個年齡都是不宜過大壽的。
除了非整數的原因,也因為這兩個歲數是孔子和孟子兩大聖賢去世的年齡。
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
而七十三這個年齡也是他的壽數,所以為了表示對先聖的尊敬,也是不建議大家在七十三歲過大壽的。
其次便是孟子了,他是繼孔子之後,儒家重要的學者,他是一個敢說話的人,而且他的話甚至比孔子更加尖銳。
他認為當權者不應該制定大的國家方針,更多的應該實施到老百姓的現實生活中,多去瞭解人間疾苦,所以他的所作所為不光得到了百姓們的認可,也得到了那個年代階級貴族的認可。
也同樣被大家視作為聖人,而他去世的年齡是八十四歲,所以同樣也是為了表示對孟子的尊敬,大家儘量不要在八十四歲過大壽。
當然,為了順利地邁過那道檻,“聰明”的老輩人會非常謹慎,選擇性“忘記”這兩個年齡,即便到了73歲或84歲的壽誕,也不會輕易對他人說出,更不用說大擺壽宴了。
3、鮐背之年不過大壽
“鮐背之年”,即指年到90歲,因老人的背部褶皺像鮐魚的斑紋,故用鮐背比喻高壽老人。
毫無疑問,超過90歲高齡的老人,在每個村子都是屈指可數的,少之又少,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,其身體機能每況愈下,基本上是半個身體邁入墳墓了,可能一覺就睜不開眼。
因此民間有“鮐背之年不過大壽”的說法,一方面,大擺壽宴對晚輩來說是盡孝道,想讓老人開心快樂,但對90歲老人來說可能是一次煎熬,耗費精神和體力,熱鬧嘈雜環境的刺激不利於老人的身心;
另一方面,有些90歲高齡的老人會誤認為,晚輩給他過壽,是急著送走老人,這並非是件好事。
結語
俗話說得好,勸君莫惜金縷衣,勸君惜取少年時。有很多事情我們年輕時是體會不到的,因為這個時候有大把的光陰和時間可供我們揮霍。
可人一旦上了年紀,腿腳有些毛病或者身體有些不舒服。
這個時候就需要做兒女們的多多陪伴了,畢竟光陰不復返,但唯一能給老人們慰藉的便是子孫繞膝的快樂。
但通常大家都會在外面忙碌自己的事業,聚在一起的時候少之又少,除了逢年過節,就是給老人過生日的時候會聚在一起了,所以這也是過大壽的意義,不僅吉利,也讓老人開心。
所以大家如果還年輕,那我們就珍惜少年時,多陪伴家中的老人!

Advertisements
Advertisements

- END -

財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......

善良是什麼?

安度幸福晚年,應該是每個人......

女人在生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......

在很多人的固定思維中......

熱愛,反映一個人的....

得失,有得必有失......

人們常說: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