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老實事少,不給別人添麻煩,什麼事都忍讓,那麼恭喜你……

2025-07-09 -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?
明明累到極致,卻因一句 “你最好了” 硬接下不屬於自己的工作;
朋友借錢時含糊其辭,你卻為了 “顧全情面” 默默轉賬;
家人永遠把你當 “軟柿子”,大事小事都讓你 “多擔待”——
你以為用善良換來了認可,卻在某一天突然發現,自己活成了別人眼中 “召之即來揮之即去” 的工具人,連內心的聲音都被淹沒在無盡的妥協裡。
古人說 “助人為快樂之本”,現代人卻把 “好人” 二字活成了枷鎖。
那些習慣性犧牲自我的 “老好人”,往往在討好中弄丟了邊界,在遷就中模糊了底線,最終用無數次委曲求全,換來了一場無人在意的自我消耗。
這世間最可惜的事,莫過於用 “善良” 的名義,把自己活成了人生的配角。
bee-7146136_640
01
一個人對自己最大的殘忍:
做爛好人
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警示:“如果你在一段關係裡一直覺得自己是好人,你要警惕這件事。”
那些硬著頭皮答應的請求、強嚥下委屈維持的關係,本質上是用 “好人” 的虛名掩蓋對衝突的恐懼。
就像《熱辣滾燙》中賈玲飾演的杜樂瑩,為遠房表妹的轉正機會放下尊嚴錄節目,為姐姐的學區房訴求默默簽轉讓書,甚至對背叛過自己的閨蜜也忍下苦澀做伴娘 —— 她用成全別人的方式,把自己活成了 “一灘爛泥”,最終連周圍人都開始嫌棄。
國學大師曾仕強說:“善門難開,一開關不了。”
真正的善良從不是無原則的遷就,而是像竹子一樣外圓內方 —— 既有包容他人的弧度,也有守護自我的竹節。
當你習慣用 “我沒事” 壓抑真實需求時,其實是在幫著別人一起欺負自己。
flower-5244978_1280
02
成年人的社交本質:
價值交換才是永恆法則
知乎上有個扎心案例:
創業者成功後,十幾年不聯絡的老同學突然邀約,席間才暴露想讓兒子進他公司的目的。
而創業者因看中對方妻子的律師資源,也順水推舟達成 “合作”。
正如網友感慨:“這年頭,誰還沒個用得著誰的時候?沒了被利用的價值,才是真可悲。”
馮唐曾道破真相:“任何社交關係都是你實力的影子,你不強大,認識誰都沒用。” 
年輕時以為靠 “熱絡” 能換真心,後來才懂:同學聚會的核心是資源置換,親戚往來的本質是利益平衡,甚至朋友間的 “聊得來”,也藏著三觀契合的隱性價值交換。
就像梧桐樹不必招搖,鳳凰自會循香而來 —— 當你把自己活成 “有用的人”,該來的關係自然會來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閱讀

下一頁

1/2

- END -